OPGW官网升级改造中,国标OPGW光缆急速定制生产,欢迎询价,请认准www.opgw.net

重庆发布十三五规划:深化电价、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近日,重庆发布十三五规划,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摘取与电力相关内容。内容涉及健全能源保障体系。统筹全市电力结构调整,提高能效,降低排放,合理确定水火比、内外比。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开发利用,推进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互补融合。
  完善能源供应输配体系,提升能源自给水平。构建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推动能源输入输出多元化、多极化,优化能源供给应急储备机制。加快能源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和能源价格,降低用能成本。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畅通农村公,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工程,继续推进小水电代燃料、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重庆“十三五”规划,对于我市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
  一、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步伐。
  特别是党的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科学谋划和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稳定是第一责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持续;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确立民生工作“五个”原则,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加强平安建设,大力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守住“五个决不能”的底线,生态建设和不断加强;坚定不移贯彻依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市,经济社会发展化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大责任,扎实开展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干部作风显著改善,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成为全市干部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良好发展局面值得倍加珍惜。这些都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将保持良好势头、进入新的阶段。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层面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新的飞跃,为做好我市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全面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增添发展新动力;全面依国,推动各项工作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大,《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和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深化协作、配置资源;信息化快速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大为改善,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从我市自身层面看,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全面深化取得重要进展,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破解;功能更加完善,更加优化,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益完善,直辖市体制优势和国家中心城市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人力资源较丰富且具有比较优势,人口聚集能力和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全面依市深入推进,保障更加有力等。对于有利因素和条件,要因势利导、科学把握、善加利用。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国际贸易主义抬头,要素成本快速提高等,将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从我市自身看,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创新要素聚集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资源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加快推进,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等。对于困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谋划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关键是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势。要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波动,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辩证看待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加注重看统筹性、协调性;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注重看关联性、互动性。对于发展趋势和规律,要全面认识、保持定力、乘势而上。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转换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把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一重要部署。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重庆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是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径选择。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指导、政策支撑和考核引导,实现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促进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抓住发展动力转换这个关键。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创新发展,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要统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和、、创新“三大动力”,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市内和市外区域分工、融合、互动、共赢的协同效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推进“四化”深度融合、协调互动,走符合重庆实际的“四化”同步发展道;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
  强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基本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平,充分运用的办法、的思维,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紧扣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个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握的原则。
  人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首创,保障人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科学发展不,发展实体经济不,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深化。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公平和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地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扩大。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形成内外合力,构建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依市。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始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国有机统一,把全面依市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全民守法,更好发挥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党的领导。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抓好党建促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基本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到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和内陆高地,充分发挥西部开发战略支撑功能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建设迈出新步伐。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科学决策制度更加健全。全面依市深入推进,职能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建成和服务型,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文明素质普遍增强,社会公德、职业、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保持总体稳定,大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建成生态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社会组织活力,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保持比较充分的城镇就业,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到2017年,按我国现行标准,基本完成农村脱贫攻坚任务。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兼顾不同功能区域、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物质文明与文明等,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对外的基本国策,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完善对外布局,健全对外体制机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型经济,以扩大带动创新、推动、促进发展。
  共享发展。把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各方面权益,社会公平,推动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力,完善发展新机制,厚植人力资源新优势,推动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西部创新中心。
  (一)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围绕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巩固提升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同性和持续性。
  着力优化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投资方式,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投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增加公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策划、储备和滚动实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扩大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完善企业投资自主决策机制,健全投资机制。
  积极培育消费。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结构升级趋势,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升级,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消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切实消费者权益。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
  持续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出口方式,保持进出口规模部领先地位。发挥内陆口岸高地优势,巩固电子、汽车等产品出口优势,促进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增长点。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境外布局展示展销和物流分拨中心,推动更多“重庆造”产品“走出去”。
  (二)构建产业新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制造业,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力争“十三五”期末工业增加值达到一万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集群化、智能化发展为基本径,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巩固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电子终端产品制造和集成电、显示屏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产业。优化提升汽车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在物联网、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页岩气开发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多点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重组,促进装备、化工、材料等产业提档升级,促品、纺织等轻工业提质增效,提升重庆制造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强企业技术,提升工业“四基”能力。推进绿色制造,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重庆制造的品牌价值。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制造的融合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突出发展金融要素市场,推动建设资金运营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和后台服务,高水平建设全国保险资产登记及交易平台,培育壮大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结算、跨境投融资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培育壮大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积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扩大信息消费、网络购物等重点领域服务业规模,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业新业态。全面落实消费支持政策,优化发展传统服务业,积极创新拓展新兴服务业。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将重庆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
  (三)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准确把握创新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式创新,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投融资体制,科技投入方式,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设立多层次投资基金,大力引进风险投资等第三方投资。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多层次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和行业创新中心,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加快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
  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配置。深化科研院所分类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扩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院所结构,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线决策权。优化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在高校设立更多与未来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专业及交叉学科。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创新服务中心,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重庆。完善科技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健全科研励报酬制度。深化职称制度,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全面推动式创新。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快形成创新要素流动的合作格局。鼓励支持创新主体采取共同研发、技术平台整合等多种式创新模式,寻求外部的技术联盟、技术并购、股权参与、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推动创新主体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完善符合式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广众包、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形式。
  强化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的规律,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快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集聚,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区集中,加快建成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注重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各类科技园区和区县特色产业园区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驱能平台。加快重点领域创新,着力在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大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取得突破。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创业创新,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强化技术支撑、投融资保障和营造。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尊重知识、崇尚创造的创新文化。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在保障全市基本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增加经济作植面积。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殖、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后期研发等,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建设。探索适合丘陵山区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鼓励农户发展联户经营。探索“大集群、小单元”等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化产加销对接,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和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治理病险水利设施。推广良种良法,推进山区丘陵农业生产机械化,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气象、病虫害防治及动物疫病防控等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设。
  (五)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统筹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通信信息枢纽和互联网经济高地。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国家互联网直联点优势,加强网络光缆直联建设,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建设,着力打造IDC数据中心。实施光网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加强偏远区县和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应急和管理能力建设,保障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全面提高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率及覆盖率,广泛运用互联网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催生新的产业业态、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软件及技术服务、大数据处理等新产业,积极发展智能硬件、云制造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移动支付、O2O平台等新经济业态。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交通、市政、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建立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构务共享、信息惠民、信用体系、社会治理公共应用平台。大力提高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和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促进信息化惠及城乡居民。
  (六)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构建大企业“”、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协同发展格局。
  深化国资国企。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构建高效、规范的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监管,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加快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稳妥、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国有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利益,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善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体制。支持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企业发展。健全经济发展,大力营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氛围。激发企业家,依法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减轻企业负担。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围绕准入、监管、信用、税收、价格等关键环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市场正常秩序。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秩序的风险预控、预警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失信联合力度。促进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制、规范化、程序化。整合和规范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经济运行管理和调控,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七)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西部地区人才高地。对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深化实施重庆“百人计划”“特支计划”“两江学者”等人才项目,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人才发展等人才计划和“互联网+”人才聚集等人才专项,培养聚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人才发展体制,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引进、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机制,强化人才支持政策,改善人才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均衡性
  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军民融合、物质文明与文明协调发展。
  (一)统筹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健全五大功能区域科学发展机制,统筹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促进各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都市功能核心区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聚焦发展金融服务、国际商务和高端商贸,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完善,促进非核心功能有序向外疏解,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都市功能拓展区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统筹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加快重点功能组团开发,有序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加快都市功能拓展区西部、南部板块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推动都市功能拓展区与都市功能核心区协同融合,打造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
  城市发展新区要着力推动“四化”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在促进全市区域协作中发挥纽带作用,在推动创新中发挥开拓作用,在保障改善民生中发挥示范作用。着力培育壮大支柱型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布局优化、聚集能力强的重要功能组团,成为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组成部分。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要突出生态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和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努力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进区县城建设、重点镇建设和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高标准做好三峡库区后扶工作。加快形成以“万开云”板块为重点的沿江特色经济带,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实现更大作为。
  渝东南生态发展区要突出生态和生态修复功能,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区县城、重点镇、特色工业园区、特色旅游开发区和特色农业示范建设。依托乌江及渝怀铁、渝湘高速等交通通道,加快形成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增强对武陵山区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配套政策体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五大功能区域块状布局、合理分工、紧密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健全人口流动机制,引导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发展区超载人口有序向城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拓展区转移。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相适应。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准入、标准等差异化政策和管理。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深化区县对口帮扶,在生态效益共享、生态责任共担等方面加强市级统筹。
  (二)加强城市重点区域板块开发与建设。支持两江新区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创新创业聚集区,强化门户功能,使两江新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和内陆的排头兵。加强中央商务区建设,努力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国际商务交流、生活服务功能集聚区和国际化都市风貌展示区;推进其他商务集聚区提档升级,带动大型居民聚居区和城市片区建设。加强两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和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功能,推动口岸经济发展。加强“1+3”枢纽港口建设,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港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农益为根本,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展共繁荣。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容量,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空间布局要求,构建“一心多极网络化”高度融合的空间结构。以山水、田园、森林等生态空间为图底,长江、嘉陵江、高速公、轨道交通等主要交通廊道为发展轴带,统筹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区,构建与直辖市体制、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超大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城市空间载体。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发展区依托各区县城及一批特色重点镇,沿长江、乌江及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点轴状的城镇空间格局。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化化制水平,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统筹旧城和新城建设,加大棚户区力度,有序推进城市立体开发,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建筑风格整体协调,彰显“山城”“江城”的山水园林风貌。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强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留住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建设美丽山水城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畅通农村公,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工程,继续推进小水电代燃料、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农村邮政设施和宽带网络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治理与,以洁化、绿化、美化为重点,实施行政村连片整治,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完成农村危房。加强传统村落和民居。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管理和文明建设。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机制。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市政服务向农村延伸。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农民工权益。深化户籍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转让上述收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地票”交易制度等重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紧密衔接全国网络,推进五大功能区域互联互通,夯实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
  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铁大通道,着力发展高速铁,铁里程新增一千公里,完善“米”字型铁网。加快建设高速公通道,高速公里程新增一千公里,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公网络。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构建以“一干两支四枢纽九重点”为骨架、以航运集聚区为支撑的内河航运体系,整治并改善干支航道五百公里。完善机场布局,形成“一大四小”机场体系,力争江北机场航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五千万人次,发展通用航空。
  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轨道、快速道、主干、支干网建设。大都市中心区要建成区“线随人走”、规划区“人跟线走”,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并加快向城市发展新区延伸。加快完善环状与放射状相交织的“蛛网型”市政道网络,打通“断头”、疏通“梗阻”,提高交通组织的智能化水平,切实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强化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实现功能组团间内部畅通,推动交通与城市空间、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的有机融合,促进五大功能区域公共出行有效衔接。科学布局建设停车场和人行设施。
  健全能源保障体系。统筹全市电力结构调整,提高能效,降低排放,合理确定水火比、内外比。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开发利用,推进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互补融合。完善能源供应输配体系,提升能源自给水平。构建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推动能源输入输出多元化、多极化,优化能源供给应急储备机制。加快能源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和能源价格,降低用能成本。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大中小型水库及引提水、水系连通工程,推进城市发展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进塘改库工程、库升级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构建分区互联互通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城市水厂与应急水源管网连通工程、城市水厂间主管网互通工程建设。实施城镇供水工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率。
  (五)促进物质文明与文明协调发展。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和引领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学习宣传教育。正确导向,发挥新闻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深入开展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现代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红岩。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质。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加大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体系,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传统和新兴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创作,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力争创作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普及科学知识。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与利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壮大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各类文化小微企业发展。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与经济渗透融合,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实国家关于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在渝军工企业技术、装备、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全市重点产业发展,促进地方企业承接国防所需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任务。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的科研、设计、测试共享平台。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需求,构建物资储备网络布局,助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全防教育,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工作。
  五、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自然、自然,牢牢把握“五个决不能”底线,保障生态安全,改善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把重庆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交通绿色化。促进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深度推广,全面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发展绿色能源,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增加森林、农田和草坡碳汇。推进低碳城市试点,推广绿色建筑,开展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
  (二)加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强化全过程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强化重点行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加强生产生活节水,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严格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标准管控,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理闲置土地,开展国土整治。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引导城乡居民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资源回收使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提倡绿色办公,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
  (四)加大治理力度。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田园”环保行动,着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开展清洁能源,加强工业废气深度治理,强化城市扬尘、汽车尾气等综合整治。优先饮用水源和水质良好的河流、湖库,继续加强污染流域、湖库综合治理,探索推进工业废水重复利用和深度治理。划定土壤优先区域,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综合整治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完善城市供排水一体化体系,加快建制乡镇以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开展农村连片整治。强化固体废物、废物、化学品、重金属、放射源、电磁辐射监管和污染防控。
  (五)加强生态和修复。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好长江母亲河。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域和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武陵山四大山脉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重要支撑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划定耕地、林地和森林生态红线,严格控制生态区的开发强度与规模。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退耕还林等,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加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生物多样性。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加快实施三峡库区、重要水源地、山害易发区、石漠化地区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制度和空间规划体系,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探索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的市场化机制,加大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力度,探索污染第三方治理。实行市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污染和生态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立法、决策、监督、影响评价等重点领域的参与。完善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完善环保负面清单。
  六、发展,构建型经济体系
  在融入国家对外和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内陆高地。
  (一)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渝新欧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昆泛亚铁大通道,充分发挥战略连接点的枢纽作用,增强在西部开发中的聚集辐射能力。构建国际国内合作发展新机制,探索与“一带一”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新途径。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以商贸互通带动投资互动,积极参与合作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等各类园区。加强与沿线及周边地区产业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对接“丝基金”。着力营造良好的,吸引国内外先进要素聚集,争取更多境外组织机构和人员来渝落户,加强对外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合作交流。强化与周边省区合作,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文化互动。
  (二)优化完善功能。加快通道、平台、通关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对外基础保障体系。
  构建便捷畅通通道。加快建设水陆空交通枢纽,形成“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贯通融合的格局,构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布局完善沿江货运铁,构建成渝城市群出海大通道;向西,提升和完善渝新欧大通道功能,提高利用效率,打造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经济带的国际贸易主通道;向南,打通重庆连接东盟国家的物流大通道,积极参与东盟经济圈,构建向南、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的新格局。拓展和优化航线布局,构建覆盖世界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强化对外大通道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国际多式联运。着力优化物流组织体系,大力开拓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功能。
  完善对外平台体系。支持两江新区发挥要件集中布局的优势,建设内陆地区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构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链融合循环的型产业集群。以港口、铁、机场三大区域通枢纽为基础,以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为支撑,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为载体,全面提升三个“三合一”平台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申办建设新的综合保税区。提升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层次,完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功能。